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长大时光 - 正文
长大时光
A Time Remembered

【长大20年】深耕科技成果转化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写在长江大学合并组建二十周年之际(二)

发布时间:2023-09-19 发布来源: 浏览次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今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长江大学,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湖北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合并组建20年来,肩负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重任,以拳拳赤子之心,奋力书写使命担当。

“长江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北发展需求,聚焦核心技术攻关,赋能高水平大学建设。”今年7月,湖北省副省长邵新宇来到长江大学,实地考察长江大学油气钻完井工具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时,对学校的科研工作给予肯定。

“向玉米产区借地种植生姜,对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率、协调好粮袋子与钱袋子、增加农民种粮地的经济效益等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同是7月,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荆州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来到长江大学农业科技园生姜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转化中试基地调研考察,对生姜间套作种植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繁星点点汇作浩瀚星河。长江大学合并组建的二十年,是学校坚持“企业所需,长大所能”的二十年,是“深耕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二十年,更是学校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增砖加瓦的二十年。

深化校地合作 走出科技服务“创新路”

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才能实现“美美与共”。

二十年来,长江大学深耕校地合作,推动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双向奔赴,让学校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创新路”。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许本波,便是代表之一。他是学校选派的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在湖北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服务期间,利用所学成功解决了油莎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废弃油脂快速检测,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

许本波并非个例,长江大学像他一样深入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一线,开展研发示范的科技特派员,还有一大批。该校每年都选派数十名教授、博士作为省科技特派员深入到沙市、枝江、松滋、咸丰、鹤峰、长阳、监利等21个县市区域,在水产养殖、作物栽培及其他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科技培训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服务,推进当地农业科技发展。

“党的二十大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体现了科教融合、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为长江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长江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平说,为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并专门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事宜。

“学校成功获批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长江大学),拓展了科技管理的职能和服务领域,持续推进校地合作纵向发展。”长江大学校长刘勇胜介绍,目前,学校已与国内55家大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学校被授予“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并荣获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立足江汉平原,面向湖北,走向全国。长江大学成立了服务荆州工作办公室,重点服务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拓展服务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学校设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石首),成立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队,设立了援藏办事处,成立西藏高原核桃产业研究所,聚焦核桃产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以“项目为牵引”全面参与科技援藏工作。

村域起步,辐射县域,面向省域,走向全国,长江大学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进行曲不断奏响。

依托项目攻关 打造示范应用“新高地”

项目牵引,人才先行。

二十年来,长江大学积极推荐专家学者进入产业体系,面向产业关键技术拓展科研项目,依托项目开展攻关和技术示范,全力打造示范应用“新高地”。

二十年来,学校先后遴选300多名优秀专家学者加入科技副县长、科技副总、湖北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的队伍中,选派人员服务麻城市、建始县、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丹江口市等地,积极发挥自身及团队的技术、管理、资源、信息等优势,开展多项技术培训和指导、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工作。

二十年来,学校在生物育种、绿色农业高效生产、生态循环综合种养、动物疫苗研发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50余个新药新品种,在“黄鳝、水稻、楠木、兽药、生姜、油菜、小麦、大豆、西瓜、龙虾、柑橘、中药材”等产业领域中得到推广应用。

数据显示,学校先后建设了100多个乡村振兴村级示范工程,建立了200多个科教融合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200多项,面积推广累计7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80亿元,为服务湖北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推进科技创新 铺就成果转化“高速路”

科技创新,“落地”方能“生金”。

二十年来,长江大学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企业迫切需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培育出一批高水平专利、品种、新药、标准、学术著作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果良好。

许明标是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兼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及其团队发明的“一种用于页岩气开发钻井的油基钻井液”于2016年获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和首届湖北省专利金奖。该专利在我国页岩气开采中得到规模应用,共创造了4.82亿元销售产值、新增利税达3798.4万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放眼农业领域,2015年,长江大学首次作为选育单位通过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2020年成功选育出“春两优长70”首个国审水稻新品种。选育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50多件,选育国审水稻品种4件并成功转化,转化收益达520万元,选育水平和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还与一米农业、德炎水产、大明水产、华贵水产、中兴能源、洪湖浪米业、奥信畜禽、得记食品、湖北五三七0纺织有限公司、佳沃蓝莓示范园等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生物制药、农业机械、动植物种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技术成果转让领域。

建设科技小院 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践行“科研育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锻造时代新人。

今年暑期,正值炎炎夏日,两个小伙子挂着一身汗水,忙碌于仙桃稻虾科技小院的农田里,他们是长江大学农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肖大康和许洋豪。自7月1日来到科技小院,他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通过电子邮件向老师发送“工作日志”,汇报每天工作进展。

熟悉试验田、了解实验环境、掌握工作原理……他们结合学校所学和实地调研,调查各个水稻田的田间管理方式,进而协助企业粮食水份监测和授粉育种等实验,并回访周边稻虾农户,为下一阶段技术推广切实筑基。

2022年8月,长江大学申报的“湖北江陵‘稻—油’科技小院”和“湖北仙桃稻虾科技小院”成功获得国家首批农业科技小院立项建设。肖大康和许洋豪的经历是长江大学农业科技小院建设的一个缩影。

长江大学为更好地做好社会服务,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构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一体化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粮食饭碗紧密结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学校先后实施“311”“611”“4+1”单一行业合作模式,“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两基三段式”等多学科合作教育模式,具有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的“知识+能力+品格”的工学交替模式、“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基地实训模式项目主导模式。学校合并组建20年来,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并推广到全校20个学院72个专业,受益学生达3万余人。

岁月更迭,长大人步履不停,时光飞逝,长大人初心不变。长江大学校长刘勇胜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以‘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加积极、更加高效’的工作态度和举措,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打造人才集聚的高地,形成独树一帜的‘双一流’硬实力,成为湖北高校新名片。(记者 张晨露 荆州日报记者 沈微)

学习强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843565723513015444&item_id=1584356572351301544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版权所有©长江大学    荆州校区: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武汉校区:武汉市蔡甸区大学路    鄂CP备05003301号    鄂公网安备4210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