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本科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基础,2003年长江大学合并组建以来,本科教育走过了一个学科专业融合与规模扩张并行、结构调整与水平提升矛盾交织的复杂而艰难的阶段。20年来,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一流本科教育工作成绩喜人,不断实现新跨越。
把握高教发展趋势 教育思想凝聚共识
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通过校党委常委会、党政领导联席会、教学工作会及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学院广大师生,多次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凝聚共识。
“十一五”期间,学校处于合并组建之初,作为致力于要建成高水平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今后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培养人,学校就发展观、育人观等问题开展了第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
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教育部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面对新的形势,应该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就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第二轮教育思想大讨论。
进入“十三五”发展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该如何持续高质量推动学校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学校就加强“四新”建设,提升专业竞争力开展了第三轮教育思想大讨论。
经过几轮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学校现已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实际的发展观、育人观、质量观和办学观。
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观。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适度控制办学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本着先导先试、逐步展开、不断深化的原则,推进专业改造升级与内涵发展,培育和发展新兴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注重内涵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树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为本、效益明显、特色鲜明的发展观。
形成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切实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按照“两创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泛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实施学科类培养、特色优势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卓越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加强科教、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重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质量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形成了面向基层,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观。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长期坚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石油石化行业;长期坚持创业精神教育,培养了大批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优秀人才。形成面向基层,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观。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 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北区域发展布局,按照“需求引领、系统规划,强优拓新、动态发展,提升内涵、争创一流”的建设思路,积极更新建设理念,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整体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专业为主干,其他相关专业有力支撑,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同时实施“金专”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本科专业建设点,加快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建立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出台并实施《长江大学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停招专业9个,撤销专业5个,增设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新本科专业25个。学校通过设置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修订学籍管理规定和制订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学科学习机会,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并增设了1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实施“金专”建设工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立以品牌专业为龙头、以特色专业为重点、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带动全校专业建设。依托现有的省级重点学科、硕士点与博士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已建成国家特色专业6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1个,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专业9个;建设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建设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11个专业通过各类专业认证。
推进课程体系重塑 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学校持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将行业前沿研究成果引入课程,以产业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驱动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实施“金课”建设工程,课程建设成果更加丰硕。
加强五育并举,推进课程体系重塑。学校构建以“五育并举、两线贯穿、全员覆盖”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大力培育《生命长江》《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等思政公选课程。对标专业认证,提升科学素养。学校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师范教育认证等要求,对标“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智”的要求,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率先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增加体育课程项目,锻炼健康体质。将公共体育课修改为体育13个项目,尊重学生选课、选教师、选修学计划的自由,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学习计划选择项目和时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成立美育机构,增强美育熏陶。成立长江大学美育研究与实践中心,制定《美育工作实施方案》。紧紧围绕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相联系的长江大学特色的新时代美育体系。突出实践,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出台《长江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成立校级劳动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从2021级开始,将劳动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与课程、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公益紧密结合,构建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落实劳动教育进课堂,在所有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体验探究,掌握劳动技能。
同时,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目前,学校拥有本科课程资源总量9683门,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98门,学科基础课1513门,专业必修课2099门,专业选修课4175门,实践教学课程1298门。
实施“金课”建设工程,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学校不断推动课程建设,实施“金课”建设工程,课程建设成果丰硕。2003年~2011年,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校级精品课程131门。2012年-2015年,学校建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2015年,学校立项建设第一批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28门。2018年,学校立项建设第二批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22门。2017年,学校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中外文化精神十讲》。学校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门,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57门。
为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5年-2022年,学校进行了七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建设83项在线开放课程,分别在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优课联盟、中国大学MOOC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上线,惠及数万名高校学生。在“十四五”末,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将达到100门以上。自2014年起,学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选用“慕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每学期均组织选用慕课进行教学改革,至今共计建设941门。我校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上也实现新突破。共计建设164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其中双语课程《力学》成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获国家财政资助经费20万元。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四新”建设实效显著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四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有着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优良传统。通过20多年探索,形成了“工学交替”“基地实训”“订单培养”“项目主导”四大类八种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土木工程类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农学类专业“两基三段式”实践训练模式,园艺园林类和动物科学类专业“项目+基地”实践训练模式,文学与新闻类专业“4X4”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程专业“适岗培养”模式,战略新兴产业人才“3+1”模式,石油类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科研合作+双师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为抓手,深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不定期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引导,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辅修双学位教育,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知识面宽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以湖北省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为契机,在特色优势学科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出台了《长江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设立“石油之光”实验班,选拔基础扎实、学术兴趣浓厚、具备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学习。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程分段,专业分流,整合基础,优化课程”的总体思路对部分学院实施培养活动,一年级只分大文大理,二年级按专业类学习,三、四年级按专业学习,即“1+1+2”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分级分类教学,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夯实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四新”建设实效显著。学校每年组织申报省级和校级教研项目立项工作,每四年开展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积极申报国家和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系统总结、提升教学改革成果。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共计获批校级教学成果奖28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23项。获奖总数常年居省属高校前两位。
学校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制定了《长江大学教材建设工作条例》《长江大学教材管理办法》,把加强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至今,已进行九批校级教材立项建设,201部教材获批校级立项建设,其中,85部教材公开出版,获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6部教材被评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
实施管理流程再造工程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以“学生全面成才、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顺利就业”为目标,依据“凡事三有”治校方略,学校始终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作为核心要务。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注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关注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向好。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积极对标高等教育教学各级各类文件精神,适时修订、补充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经过历年的沉淀积累,已形成了一套既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又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度内容涵盖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工作安排与落实、教研教改实施、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教学工作的安排与落实。学校每学年制定教学工作要点,每学期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依据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安排、检查、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教务处每学期以通知的形式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听课制度的执行等进行安排,以《长江大学教学工作简报》形式向全校公布各项教学工作的检查、完成情况,公布教学事故的处理情况。20年来,以“长大教通字”形式印发教学工作通知480多个,《长江大学教学工作简报》自2003年11月编发以来,至今已印发了170多期。
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学校根据《长江大学教学运行管理规定》《长江大学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长江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管理规定》,严格依据人才培养计划,审定并下达学期教学任务,编制教学进程计划。各学院(部)未经教务处批准,不得随意变更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性质和开课安排。培养计划的调整、教学任务的变更、调课等严格按审批程序办理。
教师教学建设的规范性实施。学校根据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开展建设一批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金奖,并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教学建设,激励广大教师参与各项教学建设;通过制度引导各项教学建设的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各项教学建设的开展做到了有标准、有规划、有论证、有检查、有总结。教师严格按教学规范开展教学工作,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做到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教案、教学工作手册等教学文件齐备。学校对违反教学工作纪律的行为及时进行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并在全校通报批评。
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学校在学籍异动、学籍处理、补考与重修、辅修专业与双学位等工作中,严格按《长江大学普通本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审核、实施和管理。每年末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能力、行为表现、道德品行、遵纪守法等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每学期结束后严格按《长江大学普通本科生学业警示实施办法》,对因课程考核不及格而欠学分的学生下达学业警示通知书,并进行警示谈话,且将其学业情况书面反馈给家长。
实施信息化管理再造
20年来,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高度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统一教务平台管理,更新机房设备,做好教务信息化基础建设。学校组建后,为打通原四校不同教学系统间的信息壁垒、数据阻碍,学校上线了统一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多校区教务信息、学籍数据、学校资源的统一管理,缓解“办不完的手续、跑不完的路、审不完的文件、盖不完的章”问题。2012年,学校改(扩)建机房,更新相关软硬件,长江大学成为全国首批11个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机考改革试点院校之一。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完善我校课程体系。2013年,长江大学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契机,开始投身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与建设。通过“虚拟第三学期”等在线开放课程,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管理效率和荆州、武汉两校区之间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的归属感。
2014年,学校引进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等慕课教学平台,让我校学生和全国重点院校师生一样享受国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十三五”以来,学校基于UOOC(优课)联盟等慕课平台,加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选用,先后立项6批共60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鼓励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着力构建“五位一体”在线开放课程模式,构建“互联网+”思维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实施《长江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建立了一套跨校区在线课程管理模式和一套在校外短学期运行的虚拟学期管理制度,形成了学生学习“一主多辅”模式、教师成长“三明治”模式、教学管理“互联网+”模式、校际合作“三方联动”模式以及地方服务“平台+模块”模式等五大模式。仅2014年至2017年,我校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和深圳大学“优课联盟”签订加盟协议,累计引入93门次课程,使我校4万余名学生享受优质课程,课程学习优秀率达50%以上,课程及格率达85%,2万余名学生获得学分。
推进学分制新版教务系统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更好地服务师生。2017年,为推进落实我校学分制改革,围绕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学校启动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的引进与再开发,新版教务系统的启用为学校推行学年学分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启用了线上办事业务审批流程,更好地服务了学生学习,更方便了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极大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建设“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实现了在普通教室也可开展智慧教学。2020年2月15日,学校启动分区域云端部署网络教学平台——长江雨课堂,满足了我校网络在线教学的需要。长江大学因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组织及时、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得到清华大学等众多高校认可和关注,特邀请我校副校长吕一兵(时任教务处处长)在全球大学专题研讨会上交流线上教学经验。同年12月,学校对全校共382间教室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保障了疫情常态化下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通过引进itest智能测评云平台,保障了疫情封控形势下考试考核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在线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实现了领导听评课、督导听评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多元化评价模式。
2023年,教务信息化将推进可信认证电子服务平台,学生可自行在线下载打印盖章版的中英文电子成绩单、在学证明、各类学籍证明等,再也不用在学院和教务部门来回奔跑盖章。2023年9月,长江大学智慧教学与创新创业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新建173间智慧教室,师生将会体验到现代化的智慧教学设备,课堂教学模式将更加丰富。
全力推进以评促教 质量文化日益浓厚
学校秉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建立标准,构建体系,完善制度,健全队伍,闭环运行,注重考核”的要求,构建“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持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内部评价及质量监控
学校自合并组建之初开始探索实施学院教学工作量化考核,逐步建立起依托教务管理系统、日常教学检查、各类专项检查、听课、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多种途径,实时收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评估与监控模式。自2016年开始,引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填报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自此数据填报已成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常规工作。2017年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学校重新梳理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选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强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构建了包括专业认证与评估、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估、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教学建设验收评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质量监控内容与方式。
通过开展各类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学校强化了全程、全员、全要素的教学质量管理,形成了全员保障教学质量的强大合力,教学过程成为反馈、调节、改进的动态过程。教师教学行为更趋规范,主要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外部评价及专业认证
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年,教育部启动全国范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形成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按照教育部的总体工作安排,学校于2007年10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此次评估考察重点包括学校办学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学校高度重视评建工作,确立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经过近几年的持续评建工作,学校凝练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发展思路,改善了办学条件,健全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显著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增强。进校考察结束后,教育部专家组认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面向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始终坚持用创业精神育人,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优秀人才,为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特色鲜明。2008年6月,根据专家组考察意见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届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意见,确定学校本科工作水平为“优秀”等次。
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按照审核评估要求,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总结教学经验与成效,反思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切实开展自评自建,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10月,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审核评估现场考察。考察期间,专家组通过走访、座谈、听课看课、查阅支撑材料、调阅毕业论文(设计)和课程考试资料等方式,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通过考察,专家组认为,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守学校章程,践行“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长江品牌战略和学科融合战略,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以石油、农业为优势的学科专业特色。学校深入贯彻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本科教学工作符合审核评估“五个度”的要求。
专业认证。学校构建面向产出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自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首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截至2022年底,学校已有11个专业陆续通过各类专业认证。学校启动专业认证工作以来,深入贯彻二十字指导方针,持续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学校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为充分发挥专业认证作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运行体系,不断提高各专业办学质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各类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工作等学校质量标准,并把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分级管理、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学校和学院两级联动运行模式。第一级由主管副校长、教务处、校级督导和学生教学信息员组成,在学校层面上给予政策、制度和执行保障,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两种形式,实现对教学工作的督促、指导以及保障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实施。第二级由各教学副院长、院级教学委员会、院级督导小组和班导师组成,主要负责在学院层面上指导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和落实;指导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等专业建设的实施;督促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规范化建设;搜集、分析教师、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以内部评价和质量监控为基础,以教学评估及各类专业认证为抓手,学校持续致力于“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质量文化理念,坚持全面质量关,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制定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方案,强化各类主体的质量意识及责任,推动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
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为保证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学校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构建“全方位、全协同、全覆盖、全过程”的教师发展体系,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双提升,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创新对新引进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推进者,其专业发展和整体素质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湖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学校从1996年起开始举办新教师岗前培训班,1998年学校被湖北省教育厅指定为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培训点,除了培训本校新教师外,还负责荆门市、荆州市等地13所高校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二十七期教师岗前培训班,累计培训教师10500余人。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在师德师风素养、学科专业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以前,学校每年对来校工作的新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脱岗培训。在总结十年培训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进行优化,实行封闭式管理和集中授课,开设学术沙龙,使年轻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角色转变。2019年再次创新,聚焦职业认知、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发展三大维度,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校本研修三种形式,利用“互联网+教师教育”模式,探索实施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泛在学习、理论与实践融合学习、通识与个体分类混合研修模式,新增课程思政和师德师风专题,开展课外技能拓展训练,举办青年教师和校领导午餐交流会等,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忠诚度,使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与学校的学术事业高度融合。
岗前培训为新教师奠定了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基础,也为新教师站稳讲台、持续发展赋能,教育和引导了新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适应性,石油工程学院赵辉老师是2011年参加岗前培训的学员,目前已主持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开展教职工国内外研修,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力度。高校教师的学术性特征要求教师永不停止发展的脚步,始终走在学术探索创新的旅途中,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国内外进修培训,自2006年开始,共选派了1127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重点实验室进修培训,从2016年起加大对外语培训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国英语培训的教师,学校给予报销培训费和差旅费的。在“川大-地大-长大”培训班中有54人参加考试,48人顺利通过,通过率为89%,其中到国(境)外研修教师543人,有63人获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全额资助,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双一流”高校研修584人。
举办长江教学论坛,保障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变化,学科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要求教师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从2015年成立起,筹备了30期长江教学论坛,累计培训教师1500人次,从慕课、MOOC Inside混合式教学、翻转教学到雨课堂、智慧教学应用、课堂磁力三要素、金课、金师、一流专业建设、课程思政等主题进行专题培训与研讨,为老师们搭建一个自由、开放和温馨的线上和线下交流平台,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助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创新大赛的开展。
以赛促教,助力教师成长。教育部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要求高校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学校以教学竞赛为抓手,不断优化竞赛理念,聚焦教学创新,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竞赛可以使“以赛促教”的教学培育模式常态化,学校从2004年举行长江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下简称校青赛)开始,两年一届已成为常态化模式,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共评选出获奖教师286人次。“以赛促教”能有效地组织学校领导、教学名师、获奖教师、督导专家、青年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代表参加到教学竞赛中,不断地修改、完善竞赛机制,实现以赛促教目的。
学校教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地方高校中级组二等奖、副高组三等奖,累计荣获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参加了全部八届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共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21项,连续六届获得一等奖。在2022年8月份举办的第八届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工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共有3名教师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另有今年获奖的2名老师在综合素质考察合格后获颁“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成绩在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第二届省青赛理科组三等奖获得者张静老师在2020年疫情期间,应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战“疫”公益培训邀请,面向全国20多万名教师作了《基于雨课堂的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报告。
深化双创教育改革聚力赋能学生发展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着力围绕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优化等关键问题,强化组织领导、深化专创融合、发挥专业优势、坚持以赛促创,努力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为了响应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号召,学校于2015年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深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组建创新创业学院,集创新创业教育决策与实施、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创业人才培养与引导、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服务于一体。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多渠道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大学生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发挥校友力量,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持续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遴选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培训,实施“百名创业导师进校园”计划,组建了涵盖知名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专家、风险投资人、杰出校友等300余人的导师团队。
深化专创融合,探索“双创互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学科专业群,打造多层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1门、创新创业思政课1门、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15门,自主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10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29门。针对有创业兴趣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开设了6期创业实验班,实行个性化、精英化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全校累计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169项,其中国家级333项,省级590项,受益学生1.5万余名。先后有11个国创计划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展。2014年,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学校获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以赛促创,培养大学生敢闯会创素质本领。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引导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健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联动机制,依托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赛事活动,设立“互联网+、挑战杯重点培育项目”,组建包括本硕博不同层次、不同院系及学科的“双创”团队,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集中辅导、“一对一”项目跟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结合,优化“互联网+创新创业”成果产出模式,孵化出一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涌现出魏俊、何宇航、李德成等一批国内自主创业类“长江学子”,毕业校友投入创办企业达2000多家。通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学生团队在西藏、新疆、宜昌等地开展精准扶贫和产业推广,在白芨、富硒米、茶叶、核桃、黄鳝、龙虾、生猪等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近5年,已获得“互联网+”“挑战杯”国奖16项,其中2021年获“挑战杯”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22年获“互联网+”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3项,树立了两大赛事的新标杆,取得了创新创业教育里程碑式的新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坚持实践带动,打造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持续强化双创平台建设,设立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做好项目引导、创业培训、法律援助、工商税务、孵化扶持、市场拓展等创业政策咨询和服务,探索构建集培育、竞赛、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2014年以来,先后获得“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学院”“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称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工作也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分别于2017年获“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2年获“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称号。
打造生源创优工程招生工作质效双升
本科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起点,稳定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人才保障,优质的本科生源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彰显为人民办满意大学的政治责任和担当,优化招生结构、扩大招生规模、落实阳光招生、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推进本科招生工作。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实现了招生数量稳定增长、生源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跨越式发展。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升级招生类别,优化招生专业结构。20年来,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本科招生层次不断升级。学校组建之初,按照专科、专升本、普通本科等类别进行招生,随后为适应学校办学层次,学校逐步增加本科招生计划,逐年减少专科招生计划;2015年,学校在湖北省全面实行一本招生;2016年,学校停止专科生招生;2019年,学校停止普通专业专升本招生。
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积极推行大类招生。2004年,学校按73个本科专业和27个专科专业招生;2022年,学校有98个本科招生专业按照64个专业(类)进行招生,涉及11大学科门类,专业设置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趋完善。
以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招生规模稳中有增,生源质量持续提升。学校统筹做好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工作,以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积极谋划、主动争取,有力推进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增长和招生质量持续提升。合并20年,学校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呈现先降后升、总体增长的态势。2022年,学校普本招生人数为8461人,较2004年的8276个招生人数增加185人,较2015年7063个招生人数增加了1398人,增幅为19.67%,招生规模位居省属高校第一,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提升办学效益提供了坚实的生源基础。
合并20年,学校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全国,合理布局招生计划,持续拓展一本招生省份,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2年,在全国26个省份全面一本招生,一本生源率达到99.72%,同比2010年增长了96.27%,基本实现了一本生源全覆盖。在河北、河南、山东、四川、广西、江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计划突破200人。2022年,学校在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重庆等22个省(市)的录取位次显著提升,生源质量均衡提高。
20年来,学校在湖北生源实现数量和生源质量同步提高。2015年,学校在湖北省整体进入一本招生;2020年,学校湖北省本科招生首次产生录取校线;2021年,在湖北省新高考改革元年,学校物理组投档分数线最高高出省特型线14分,历史组平均分与省特型线持平;2022年,学校在湖北省历史类普通组最低投档线较2021年提高7分(相对省特型线),录取平均分高出省特型线7分,较2021年位次提升2211位;物理类普通组最低投档线高出省特型线4分,较2021年提高3分,录取平均分高出省特型线15分,较2021年位次提升1000位。
以落实国家招生政策为基准,实施“依法治招”,“阳光招生”卓有成效。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各省考试院关于做好高考招生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新高考改革、招生录取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十公开”“30个不得”等要求,强化纪律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制定《长江大学招生工作人员守则》《长江大学招生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长江大学关于成立本科招生第三方监督工作委员会的通知》等工作方案,成立了普本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招生工作阳光工程。20年来,学校本科招生录取公平公正、平稳有序,没有生源投诉,无社会舆论,新生身份核查全部达标,实现“阳光招生”。
以正确育人导向为指引,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长大品牌不断提升。学校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实施“高考护航行动”,专业、精准为考生提供高考政策解读、志愿填报指导、信息查询等服务,“长大了,上长大”的办学品牌有力增强。学校制定了《长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招生宣传工作的意见》,构建了校院统分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线上线下并进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矩阵式招生宣传体系,建立了本科招生宣传网络新媒体矩阵,成立招生宣传指导工作组,创新性开展百名校长进长大、校长代言招生、优秀学子回访母校活动等特色活动,持续推进优质生源基地建设,深化高中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等,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招生宣传传播力和学校影响力。20年来,学校生源充足、各专业的第一志愿率报考率和录取率逐年提升,新生报到率显著提升。2022年,新生报到率达到98.11%,同比2005年增长3.5%,报到率首次突破98%,创历史新高。
(编辑 李胜杰)